10月22日为世界传统医药日
我国的中医药及其他传统医药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不少人喜欢用中药调理身体和养生
那么
中药该怎么服用?
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曾讲到“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但无功,反而有害。”汤剂的服用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影响药物在人体中的吸收和治疗效果。
传统中医理论对中药温度非常讲究,依据温度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凉、温、热三种服用方式。
凉
服
凉服:是指将煎好的汤剂放凉至室温(20℃左右)服用。
清热泻火、解毒通利、祛暑之剂,如银翘散、清营汤、白虎汤、导赤散等,配以凉服,可增强药物清热通利的功效,效果更好。尤其夏季解暑中药。
温
服
温服:是指将煎好的药液放温后(30℃—40℃左右)再服用。
不仅因为温服便于肠胃吸收,加强药物功效,还因为温服能减轻对胃肠道刺激,且苦味会减弱,有利于吞咽,故是最常用的服用方法。特别是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和胃益脾,能减轻刺激。如小建中汤、温理剂、补中益气汤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的汤剂,以及滋补类药物效果较好。
热
服
热服:是指将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或将药液温热(50℃左右)服用。
清代《嵩崖尊生书》中说到“热剂热服,适用于大寒证;寒剂热服,适用于假寒真热证。”如麻黄汤、桂枝汤等解表发汗的汤剂,是用来治疗寒证的药物,需要借助汤药本身的温度发汗,所以需要热服,以加强效果。
中药用药原则有哪些?
?中药用在“刀刃”上。有病治病,没病防治的说法是不对的。“是药三分毒”,吃药要恰到好处,避免重复用药。健康的人,能不吃药就不吃,能少吃就少吃。
?“中病即止”最重要。“中病即止”指的是某方治疗某种病症一旦有效,就要停止使用。常用中草药使用时也要讲究剂量,若药量过大,同样会有副作用。
?好方子并不适合所有人。中医将体质分为9种,个体性差异很大。临床医生开药方是对症、对人下药。患者不要人云亦云,看到其他人药方有效就去尝试,可能适得其反。
?老人用药要小心。不少老人有一些基础疾病,盲目进补对身体的影响大。
喝中药时该如何忌口?
首先,中药与绿豆同食需谨慎。对于中药和绿豆是否可以同吃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这和所患疾病的种类及人体自身体质有关。
其次,中药不应与茶同时服用。茶含有较多的鞣质,鞣质与洋地黄甙类、麻黄碱、奎宁等生物碱会生成沉淀、变性,并可使其疗效降低。
再次,在吃中药期间不要吃萝卜。萝卜不宜与党参、黄芪一同食用。因为萝卜有“下气”“消滞”的作用,因此与补气类药物(如人参、党参等)同食会影响药效。
最后,除了上文提到的具体三种食物,喝中药期间还应该忌生冷、忌油腻、忌腥膻。
“秋燥”如何调理?
百合:秋燥合并失眠、多梦
百合煮粥是最常用的“抗燥”方法:取百合30克,洗净切碎,糯米50克,加水毫升,同煮至米烂汤稠,加冰糖适量,早晚温热服食。
石斛:秋燥且视力不佳
近视、远视、轻度白内障患者若出现秋燥时,可取石斛与菊花同煎代茶饮。石斛中的有效成分只有久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煎的过程中应先煎石斛30分钟,再放入菊花煎5-10分钟。
玉竹:糖尿病合并秋燥
秋燥患者合并感冒时,可以用玉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玉竹还可通过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起到辅助降低血糖的作用,特别适合糖尿病合并秋燥者食用。常用量为10-15克,水煎代茶饮,也可与大米一起煮粥食用。
二冬:秋燥且便秘
可取等比例的天门冬、麦门冬,放入砂锅中,加水适量浸泡30-60分钟后,再加热煎煮,每20分钟取煎液一次,加温水再煎,共取煎液3次,合并煎液,并以小火将煎液加热、煎熬、浓缩,至黏稠如膏时,加蜂蜜1杯,至沸停火,冷却后装瓶密封,置于冰箱冷藏室内保存。每日早晚各取1汤匙,以沸水冲化饮服。
来源: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原标题:《你不知道的中医药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