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襄阳晚报
资料图片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通讯员康健李丽魏晓燕
秋天天气比较凉爽,人体感觉舒适,但还是要注意预防一些常见的疾病。那么,秋季有哪些常见病?又该如何预防呢?
秋燥易引发便秘
记得多喝水、常运动
进入秋季,人们在享受习习凉风之际,极易被燥气所伤。医院脾胃·风湿病科主任张霖表示,中医认为“燥”是秋季的主气,燥易伤津,耗损人体的津液。当肠道因受燥气的损伤而变得干涩时,便秘就会高发。
甚至一些原本没有便秘的人,也易在秋天出现大便干结难解等“上火”的症状。而很多原来就有习惯性便秘的患者则会因秋燥而加重病情。同时,秋天人们饮水量减少,运动量减少,也易引发季节性便秘。
张霖介绍,在我国,便秘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老体弱者、孕产妇和婴幼儿在秋季尤其要警惕便秘的发生。不规律进食、经常熬夜、饮水不足、缺乏运动、精神压力大、排便习惯不佳的人群,以及糖尿病、中风等疾病患者,也是秋季便秘的高发人群。
如果遇到秋季便秘的困扰,该怎么办呢?张霖建议,平时注意充足饮水,调整饮食结构,主食不要过精过细,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绿叶蔬菜、水果、粗粮和杂粮,促进肠道蠕动;适当运动,比如散步、慢跑等,都可以促进消化,达到缓解便秘的效果;还可以服用滋阴润肠的中药,比如沙参、麦冬、五味子、枸杞子等。
张霖表示,针对不同原因的便秘,推荐采用不同的食疗方法,最好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心肝火旺引起的便秘:大便就像羊粪一样,又干又硬,难以排出,这是肠道燥热津枯所致。调理方面推荐茅根桑叶汤方:玄参、桑叶、玉竹、莲子各10克煮水,不仅可以养阴润燥,同时也可以清泄心火,缓解便秘。
脾虚引起的便秘:由于脾胃虚弱无法推动大便前行,大便长时间停留在直肠内,水分被过分吸收,进而引起大便出现头硬尾软。推荐麦芽鸡内金汤方:麦芽、鸡内金、陈皮、茯苓、薏苡仁各10克煮水,既健脾又消积,可以解决脾虚型便秘。
湿热积滞引起的便秘:由于湿热困于脾胃,在脾胃内混结不解,大便很难排出,只见放屁不见排便,一旦有排便,大便会粘壁。推荐橘皮茯苓汤方:橘皮、茯苓、布渣叶、赤小豆、薏米各10克煮水,可以达到消积化滞祛湿的效果。
“此外,秋季日短夜长,自然环境很容易使人忧愁、惆怅、抑郁。”张霖提醒,忧思伤脾,中医认为,思虑伤脾,脾主运化,思虑过度,影响脾失健运,造成少食、腹胀、身体乏力、脾虚气滞。因此,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欣赏音乐、健身、交友等,可改善不良情绪,也有助于调节脾胃功能。
“悲秋综合征”来了?
要这样预防
进入秋季,白天明显短了,气温变化不定,“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气温下降,冷暖交替,萧瑟秋景容易让人产生凄凉、苦闷之感。医院心理门诊医生潘龙介绍,人体可能因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进而使得情绪和精神状态受到影响,“心理亚健康”一触即发,有些人总会无端伤怀,甚至出现焦虑、抑郁,患上“悲秋综合征”。
“悲秋综合征”像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季节性情感障碍,这一疾病通常发作于秋冬,春夏缓解。潘龙解释,从中医角度来讲,一般季节交替的时候,特别是从盛夏进入秋季,患者阴阳容易失调,出现阳不入阴的情况。因为秋季阳气开始内敛,阴气渐长,再加上人们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阳气不能与阴气相互融合,协调运转。具体表现为睡眠失调、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头疼、胸闷、心慌等症状。
“近期,前来就诊的患者以儿童、青少年为多。”潘龙说,有的孩子一到考试时或者要开家长会时,就胸闷、心慌、喘不过气,还有的出现头痛,伴随恶心、呕吐,其实多是由焦虑引起。患者就诊后,医生首先是从心理上进行安抚,之后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艾灸以及传统中药缓解症状。
预防“悲秋综合征”,学会自我调节很重要。潘龙表示,情绪的变化与天气、环境变化都有一定的关系,夏天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到了秋季,日照时间缩短,可能引起人体内分泌的变化。一些对天气变化比较敏感的人或是有基础疾病的人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不适反应。这时候就要注重自我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与朋友沟通交流,多进行一些户外活动,让自己有更好的精神状态,也有助于改善情绪。
秋季属于“收敛之季”,宜“养收”,不宜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应进行轻柔和缓的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增加调节呼吸的训练,可以打打太极拳,练练八段锦。若出现持续性的情绪低落,且出现消极想法,医院及时就医。
“秋”本是一个硕果累累、收获满满、充满喜悦的季节,但要时刻警惕“悲秋综合征”,莫“逢秋悲寂寥”。
辗转难眠?
不妨这样做
秋季天气不再炎热,人们想睡到自然醒——但对于有些人来说这是一种奢望。他们白天忙忙碌碌,晚上却辗转难眠;明明身体困乏,却总是天不亮就醒;虽然睡了一晚,早晨起床时却感觉昏昏沉沉、全身乏力。进入秋季,失眠、乏力为何会如影随形?
“这主要与人们的情绪、日照时间变化有关。”医院睡眠障碍门诊医生杨良锋指出,由于秋季气温降低、落叶缤纷,容易影响人的情绪,产生或加重烦躁、抑郁、焦虑等情绪,使得睡眠质量受到影响。
同时,秋季日照时间的变化影响着人体褪黑素分泌。当日照非常微弱的时候,人体便开始大量分泌褪黑素,促使人很快进入睡眠状态,也就是说褪黑素主要是在晚上分泌,而白天分泌减少。进入秋季,日照时间较夏季减少,强度减弱,这种激素白天的分泌就会增加,人因而觉得困乏。而到了晚上睡觉时,反而会因为体内没有累积足够多的褪黑素而导致失眠,所以在秋雨连绵的日子,还是建议让居室保持良好的光照,并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从而抑制褪黑素在白天的分泌。
杨良锋表示,现在失眠的人越来越多,总体而言还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活动量、心理等因素有关。当代人的生活环境是白天不够亮、晚上又不够黑。人们户外活动减少,缺乏光照,夜晚又长时间暴露于灯光下,来自手机、电脑、灯的光,会干扰身体分泌褪黑素,导致人们入睡困难、睡眠断断续续,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要注意“躺”的问题。人们工作比较繁忙,一有空闲时间便想躺在沙发上。其实躺对睡眠的影响很大,因为身体分不清你是否在睡觉。杨良锋强调,睡眠要讲究质量,睡跟躺时间要一致,把睡眠时间集中起来。常有失眠的患者,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又躺得多,就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还要注意运动方式和时间。赵先生曾是一位失眠患者,现在每天坚持晨跑,睡眠质量逐渐改善。杨良锋说,有一些患者也是健身爱好者,却睡不好。对此,杨良锋建议,以入睡困难为主的失眠患者,最好早晨进行户外锻炼,适当运动可帮助消耗人体能量,增加睡眠动力。值得注意的是睡前两小时要避免剧烈运动,因为人兴奋更会睡不着觉。
此外,当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情绪问题增多,再加上看到秋季的萧条景象,容易引起悲伤情绪,导致睡眠差。杨良锋建议,首先要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不以8小时作为正常睡眠标准,只要次日精力充沛即为正常,不要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