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科学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中药药性理论中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中药功效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则存在不足,尽管中药药性的研究思路、技术方法有创新,但由于受传统思维观念影响,不能对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实现实质性突破,难以系统揭示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与作用原理。
有关中药的现代研究,大多从化学药物的药效角度来认识中药的性能、药理效应与药性,药物性能与证候基本上是各自分开研究的。由于性味与功效的分离,药与证的分离,使有关研究在揭示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上以及有效指导中药临床合理运用方面非常有限。
一.补虚药:当归阿胶何首乌,熟地白芍龙眼肉;(补血药)
当归.阿胶.何首乌,熟地.白芍.龙眼肉。当归
三参红黄白,山药灵芝草;(补气药)
人参.党参.太子参.大枣.黄芪.白术.山药.灵芝.甘草。
红枸黄精黑芝麻,二冬百合北沙参,玉石鳖甲女贞子。(补阴药)
枸杞子.黄精.黑芝麻.天冬.麦冬.百合.北沙参.玉竹.石斛.鳖甲.女贞子。
鹿虫羊兔巴戟天,杜仲仙茅补骨肉;(补阳药)
鹿茸.虫草.淫羊藿.菟丝子.巴戟天.杜仲.仙茅.补骨脂.肉苁蓉。
二.解表药:二白二子(紫)黄,二木二草姜,细辛防风香。(发散风寒药)
白芷.葱白.紫苏.苍耳子.麻黄,桂枝.荆芥.生姜,细辛.防风.香薷。
三.清热药:牛鱼根花蒲公英,连翘射干土茯苓;(清热解毒药)
牛黄.鱼腥草.板蓝根.金银花.蒲公英,连翘.射干.土茯苓;
玄参赤紫牡丹皮,清热凉血四味药;(清热凉血药)
玄参.赤芍.紫草.牡丹皮。
四.消食药:神曲山楂莱菔子,麦芽消食鸡内金。
神曲.山楂.莱菔子,麦芽.鸡内金。
五.化痰止咳平喘药:半夏前胡天南星,桔梗昆布白芥子,海藻化痰川贝母;(化痰药)
半夏.前胡.天南星,桔梗.昆布.白芥子,海藻.川贝母。
仁皮果叶花,止咳平喘佳。(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桑白皮.白果.枇杷叶.款冬花。
六.活血祛瘀药:川穹黄金延胡索,活血去痛五灵脂;(活血止痛药)
川穹.姜黄.郁金.延胡索,五灵脂;
丹参红花益母草,桃仁牛膝调经药。(活血调经药)
丹参.红花.益母草,桃仁.牛膝。
七.泻下药:大黄芦荟芒硝攻;(攻下药)
大黄.芦荟.芒硝。
巴豆牵牛甘遂峻。(峻下逐水药)
巴豆.牵牛.甘遂。
八.祛风湿药:独活木瓜威灵仙,既去风湿又散寒;(祛风湿散寒药)
独活.木瓜.威灵仙。
秦艽防己两味药,祛湿清热效果好;(祛风湿清热药)
秦艽.防己。
中药功效相似与差异的介绍一、山楂、神曲、麦芽共性为消食化积;差异为山楂主消肉食、并有行气散瘀的作用,神曲主助金石药的消化、并略兼带解表之功,麦芽主消米面一切诸果食积、并有回乳及一定疏肝的作用。二、泽泻、泽兰、泽漆共性为利水;差异为泽泻主泄相火,泽兰主活血化瘀、通经消肿,泽漆主化痰止咳、散结。三、茯苓、赤茯苓、茯神共性为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差异为茯苓主偏于健脾安神,赤茯苓主健脾安神力弱、但能泻热行水、治膀胱湿热、湿热白带尤佳,茯神主专供安神、其他作用弱。四、鹿角、鹿角胶、房角霜共性为温补肾阳;差异为鹿角主可作为鹿茸的替代品、并有活血散瘀消肿功能,鹿角胶主益精血、并有止血作用,房角霜主收敛止血、还可治疮疡久不愈合的功能。五、生首乌、制首乌、首乌藤共性为补血;差异为生首乌主润肠通便、解毒、截疟、补血弱,制首乌主补益精血、固照用乌发,首乌藤主养心安神、且具祛风通络的作用。附:常见中药药性口诀,中医基础,学会了你也算半个中医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咳生津,调容养卫;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赤芍酸寒,能泻能补,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添精,乌须黑发。
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天门甘寒,能治肺痈,消痰止嗽,喘气有功。
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泻;
黄苓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甚逐。
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紫苏叶苦,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葛根味甘,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